襄阳律师顾问网

咨询热线:
汪律师:13507273505
范律师:18995670752

襄阳市樊城区人民路汉水华城7号楼8幢5楼513号

劳动纠纷

当前位置:主页 > 业务范围 > 劳动纠纷 >

确认劳动关系期间不应计算在工伤认定申请时限

文章来源:未知;时间:2018-03-30 11:06

原告赵某某。 

  被告某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第三人某机械配件厂。 

  一、案情 

  2008年9月4日,赵某某以其于2007年9月6日在某机械配件厂工作中右手中指损伤为由,向某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县劳动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2008年9月5日,县劳动局作出工伤认定申请补正材料通知书,告知赵某某“于2008年10月5日之前补正劳动合同或者其他建立劳动关系的证明。未在规定时间内补正材料的,暂不出具工伤认定结论,自受伤或者诊断为职业病之日起,一年内能够提供补正材料的可以再次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此后,赵某某未在2008年10月5日之前补正材料。 

  2008年9月4日,赵某某向某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确认其与某机械配件厂之间存在劳动关系。2008年11月13日,某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驳回了赵某某的仲裁请求。赵某某不服,向一审法院提起民事诉讼。2009年4月24日,一审法院作出民事判决,确认赵某某与某机械配件厂自2003年9月至2008年4月间存在劳动关系。某机械配件厂不服,向二审法院提起上诉。2009年12月16日,二审法院作出终审民事判决,维持了原判。2009年12月23日,赵某某收到上述二审判决书。2010年1月12日,赵某某再次向县劳动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县劳动局经调查取证后,于2010年1月20日作出工伤认定申请不予受理通知。该通知认定:赵某某发生事故日期为2007年9月6日,初次工伤认定申请日期为2008年9月4日,因缺少劳动关系证明,被告知补正。2009年12月23日赵某某收到法院确认劳动关系判决后,于2010年1月12日再次提出工伤认定申请(依法定程序处理劳动争议的时间不计算在工伤认定的时限内)。据此,根据《北京市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第21条第1款第1项之规定,决定不予受理。现县劳动局更名为某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赵某某不服不予受理通知,向原审法院起诉,称其于2009年12月23日收到二审民事判决,因此工伤认定申请时效应从2009年12月24日算起向后延长一年,不能从2008年9月4日算起仅延长两天。被告的算法没有法律依据。请求撤销不予受理通知,责令被告作出工伤认定结论通知书。 

  二、审理结果 

  一审经审理认为,赵某某向某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至其收到二审判决书之期间属于依法定程序处理劳动争议的时间,不计算在工伤认定的时限内。扣除赵某某依法定程序处理劳动争议的时间,其于2010年1月12日再次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超过了自2007年9月6日起1年内提出的期限。县劳动局收到赵某某再次提出工伤认定的申请后,经调查取证,依据《北京市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第21条第1款第1项之规定,作出《不予受理通知》并无不当,故判决驳回原告赵某某的诉讼请求。 

  赵某某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二审法院经审理认为本案审查的焦点问题即县劳动局所作《不予受理通知》是否合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工伤保险条例》的相关规定,县劳动局在工伤认定程序中,应当具有认定受到伤害的职工与企业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的职权。赵某某应县劳动局的要求搜索其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证明的时间并非其主观意志能够确定的,县劳动局答辩所称赵某某收到判决书后,“理应及时向答辩人再次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而被答辩人代理人收到判决后并没有及时在规定时间内,也未提出任何理由,于2010年1月12日向答辩人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明显超过工伤认定申请”的认定没有明确法理依据和事实依据。县劳动局以“ 事故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超过1年提出申请的”之规定,决定不予受理的处理没有法律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61条第2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0条之规定,判决如下:1、撤销一审行政判决;2、撤销原某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于2010年1月20日作出的工伤认定申请不予受理通知;3、某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赵某某是否构成工伤重新作出认定。 

  三、意见 

  《工伤保险条例》的立法原则和初衷是最大限度地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因此用人单位应当承担的是无过错责任。只要劳动者能够提供证据证实其在法定期限内并未怠于行使自己的权利,在一般情况下,均不应从程序上制约劳动者提出工伤认定的申请。 

  具体到本案的情况,赵某某自2007年9月6日受伤后,2008年9月4日向县劳动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是符合相关的法律规定。县劳动局接到赵某某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提出的工伤认定申请后的次日,即书面告知其需要补正“劳动关系或者其他建立劳动关系的证明”。之后,赵某某即通过仲裁、诉讼程序保护自己的权利,并最终通过判决确认其与某机械厂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其于2009年12月23日收到终审判决,于2010年1月12日即再次向原某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认定其已经积极、稳妥、恰当地行使了自己的权利。 

  工伤认定的基础是确认劳动关系是否存在,而劳动保障部门本身即具有对赵某某与用人单位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认定的职权。本案中,被告让赵某某补正的即为劳动关系证明,被告能够充分认识到赵某某可能在规定时间内提供不出上述证据材料,其随后以“自受伤或者诊断为职业病之日起,一年内能够提供补正材料的可以再次提出工伤认定申请”作为限定赵某某提供劳动关系的证明时间,本身并不妥当。如果以上述时间推算,类比“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超过1年提出申请的”规定,劳动关系的确认之日才应该是申请的起算期限,赵某某在领取终审判决1年之内提出申请,劳动保障部门均应予以受理。 

  被告在收到原告赵某某申请后,并未就争议事项进行任何走访、调查,即于次日告知原告补正材料。在原告赵某某历经一年多的时间取得劳动关系证明后,又以原告未在取得判决书二日之内提出申请,超过期限为由作出了不予受理的结论。照此类推,如果赵某某在2008年9月6日,即受伤之日起1年的最后一天,其即便取得了终审判决,也因超过期限工伤认定申请不被受理,这是与《工伤保险条例》最大限度保护劳动者权益原则是明显相悖的。《工伤保险条例》制定的基本宗旨意在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助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劳动保障部门的处理明显使劳动者一方处于司法保护的不利地位,加大了其义务承担,为其权利的取得设置重重障碍,为涉诉信访案件的发生埋下隐患。 

  综上,二审的判决是正确的。

     襄阳律师汪小波:工伤认定具有行政确认的性质,问题在于该认定权是否具有排他性,即是否允许劳动仲裁委和法院在没有工伤认定的情况下,有权直接作出属于工伤的认定结论?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工伤保险条例》将工伤认定申请时限设定1年,即超过一年即不再受理,那么超过一年申请的工伤难道就不是工伤了吗?很显然,如果不允许劳动仲裁委及法院直接作出工伤认定的结论,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将难以得到保障。再者,法律规定劳动争议的诉讼时效为一年,试想一个工伤劳动者在受伤后持续地向用人单位主张权利,按法律规定此举属诉讼时效中断情形,时效可从最后一次主张时计算,假如此时已过一年,那么现在出现的情况是,诉讼时效没过,而申请工伤认定的时效过了。那么如果不允许仲裁委或法院直接作出工伤认定的结论,那么规定诉讼时效还有意义吗?

目前,工伤认定工作存在诸多怪现状,即从不去作调查,全部证据均要求劳动者提供,对于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大多要求先就是否存在劳动关系进行仲裁。上述使得工伤案件往往要三四年时间才能有个结果,极大地伤害了劳动者的感情,造成社会不稳定。个人认为解决之道很简单,一是,工伤认定机关根据劳动者提供的线索进行调查、走访,责令用人单位提供证据,如果有理由认为用人单位掌握证据而拒不提供的,直接作出对用人单位不利的认定;二是,仲裁委或法院,对于没有做工伤认定的案件,应当根据庭审中查明的事实,作出属于工伤或不属于工伤的认定结论,进行直接裁判,而不是再要求劳动者去申请工伤认定。

    总之,各相关单位多尽点责任,少推卸责任,劳动者的日子就会好过点儿。

【返回列表页】
地址:襄阳市樊城区人民路汉水华城7号楼8幢5楼513号         手机:13507273505
Copyright @ 2014-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北隆中律师事务所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19027940号-1 Power by DedeCms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